1.云南古生物化石 破解生物演化之谜的“钥匙”

2.男孩去龙洞游玩发现古生物化石,这个化石价值多少?

3.2018重庆奇妙的进化之旅古生物展有什么活动

龙湖公园景点,龙湖公园再现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动植物化石。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等。新疆古生物化石门类繁多,叠层石、植物及孢粉、三叶虫、笔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双壳类、层孔虫、苔藓虫、 类、有孔虫、介形虫、叶肢介、牙形石、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都有发现。新疆最早的化石见于距今 10 多亿年的中元古代长城系(14 亿~ 18 亿年)中,为微古植物和叠层石。前者指藻类植物,后者指蓝藻本身及其生命活动遗迹所形成的综合结构物,其常在灰岩、白云岩中形成同心状的叠层构造。最晚的化石见于第四纪地层中,主要为孢子花粉和哺乳动物化石等。新疆许多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早古生代的小壳、三叶虫、笔石;晚古生代的 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石、植物、鱼类和两栖类;中生代的爬行类、古森林遗迹;新生代的牡蛎动物群、古新世植物及哺乳动物等。

1. 石树森林、恐龙秘窟:奇台硅化木—恐龙化石园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山以南的将军戈壁上,行政区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管辖。北距奇台县城约 90 千米,交通便利,总面积约 3700 多平方千米。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硅化木—恐龙化石(图 8-3-1,图 8-3-2)。

地质特征:硅化木属中生代地层中常见的植物化石,但此处硅化木化石数量之多,树干之大,分布面积之广,保存之完整堪称国内之首。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石树组,由紫红色含砾砂岩、粉砂泥岩组成,产状平缓,由于季节性雪融水和雨水冲刷切割,加上风蚀作用,把地面雕凿成各种奇特的形态——雅丹地貌。残丘和沟壑发育,致使埋藏在地层中的硅化木因剥蚀而大面积出露地表。在 300 公顷的范围内,分布硅化木(又名石树)近千株,而且根茎枝俱全,最为奇特的是直立的树桩连着完整的根系,而根系又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土壤”之中。可以看到两个生长层面。

下层:分布在沟口冲洪积平原处,面积约 100 公顷,有石树残体,200 余株。硅化木产于紫红色砂岩层中,因剥蚀而外露,横七竖八,有平躺的,有部分外露的,有直立风化后成硅化木碎石堆的,一堆土石就是一棵树的全部,根茎枝全在其中。身临其境大有进入遭劫被毁的森林之感。所见石树多为柏型树木化石,树干粗大,直径 1.5 ~ 2 米,根、茎、树皮完整,年轮清晰,多为百岁大树。一般树皮颜色略浅,呈灰白、赭红色,粗糙,厚约 2 厘米,木质部分呈褐、灰褐、黑、灰白、青灰色,年轮清晰,像玛瑙之纹丝,颜色深浅交替更换。最长的一棵石树树干完整,根部直径 1.8 米,上段直径 0.5 米,仅下部外露部分就长达 21 米,上端还埋在砂岩层中的部分估计长度不小于 8 米。直立的石树多已就地风化成树段和碎石块,一树一堆组成大小不一的硅化木堆,难以见到完整的树形,硅化木横向节理发育,把完整的树干横切成2 米长短的树段。不论树皮树干内均可见到再交化的石英细脉,有些石树表皮还可见到硅化前火烧的痕迹。

上层:分布在由剥蚀残丘顶部组成的夷平面上,高出下层约 20 米,面积约 200 公顷,石树分布密度约 0.4 棵 / 平方米。因泥质岩松软不耐风化而流失,硅化木几乎全部暴露地表。这个生长面的特点是直立带根的树桩多,树桩茎干粗大,直径 1.8 ~ 2 米左右,高约 1.8 米,根系完整,并可看到下部的“土壤”,有些树干根系露出地面,蜿蜒曲折伸长达 5 米以上。折断的树干四处可见,长短不一,直径都在 1 米以上,部分树干仍可见到火烧痕迹。石树横断面年轮清晰,从年轮看树茎都在 100 年以上。树木仍以柏型树为主。树皮、木质部分多为灰黑、灰白色,因风化比较破碎,比下层硅化木破碎得多。远处望去是一片残存的树桩,就好像刚刚被乱采滥伐过的森林。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普遍含有硅化木化石,但多数地区只是一些树枝树干。见到根系完整,原地直立生长,数量多,树干粗大的仅在一处,而且有两个生长层,这对研究新疆侏罗纪地史和古气候是十分难得的。此点硅化木森林遗迹有力地证明,在距今 1.2 亿年前,这一带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区。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与植物发育相伴的大型爬形类动物也是繁盛时代,仅上侏罗世的地层中就出现两层森林生长面,说明其间曾发生过环境的变化。下层森林面因地壳下降埋藏在地下后,经过若干年地壳又上升,在新沉积层上又生长出了茂密的植物、树木,再一次形成林海。上侏罗世末地壳再次下降,森林被全部埋入地下。今天我们从再次暴露到地表的地层产状看,岩层几乎近于水平状,而当年的树木虽已变成硅化木但仍保持着直立的姿态,根系完好,全部硅化,泥上尚存全部石化。证明地壳的运动主要是垂直升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森林生长阶段,地壳下降掩埋阶段,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此硅化木森林遗迹保存的完整程度较高,据说在美国、加拿大也发现有类似的硅化木化石点,但参观过此点的外国友人都说不及此处保存完好。因此将军庙的硅化木森林遗迹不论从地质研究角度,还是从观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成因分析:侏罗纪晚期,气候湿润,水草丰盛,沿准噶尔盆地边缘为茂盛的森林植被区。后因地壳下降,使森林全部被洪水所携的泥砂埋没,继而接受沉积,若干年后地壳微有上升趋势,露出水面,其上又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晚侏罗世,地壳再以下降,又经历一次大的沉降运动,致使森林植被全部埋入地下。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在成岩作用的同时,岩石中压缩出的水分形成地下水的一部分,水中溶解有大量的偏硅酸分子,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埋藏在地层中的树木纤维逐渐被地下水中的硅质代替,树木原形未变但组分全部被二氧化硅交代,在成岩的同时,树木逐渐变成石树,以后的岁月,尤其第四纪以来的风化剥蚀才使其有幸暴露于地面。其发展演化,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①森林生长阶段;②地壳下降掩埋阶段;③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④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2. 无水戈壁的绿色记录:哈密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位于哈密市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分三个区块分布 。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地质特征:第Ⅰ区块:中粗粒砂岩中发育大量银杏、苏铁类植物茎干化石,地表可见化石最大长(节)5.5 米,直径大于 2 米,节理和裂隙发育,节理间距一般在 0.10 ~ 0.80 米。化石具弱硅化和泥化,主干颜色以土**—粉红色为主,树皮和年轮被褐黑色铁质交代,风蚀后化石体形成假山状,花纹图案酷似山水画。此外,该区块内还能偶见钙质结核,呈乳白色,发育指纹状微细条纹,近似玛瑙。

第Ⅱ区块:砂岩中发育菱铁矿层和少量硅铁化木。菱铁矿有结核和块状体两种。结核以浅褐、钢灰色为主,常形成葡萄状集合体,部分形成多种图案的同心纹,颜色有双色或多色,块体(集合体)一般直径 20 ~ 30 厘米,块状菱铁矿多数呈蜂窝状或不规则假山状,长、宽、高尺度为 10 ~ 80 厘米不等。风蚀改造后的各种菱铁矿体均具极大的观赏价值。硅化木地表可见长 20 ~ 50 厘米,一般直径 5 ~ 20 厘米,呈浅褐色。

第Ⅲ区块:偶见似银杏茎干化石,硅铁化较强,可见茎干最大长 3 米,直径 0.2 ~ 1.10 米,节理发育,年龄清晰。颜色以灰褐—褐色为主,一处地点见有灰黑色光滑木干。

云南古生物化石 破解生物演化之谜的“钥匙”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年内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发现

经过

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

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原始绒毛。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华龙鸟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体温。

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

翼龙类最早具备飞行的“翅膀”,只不过这种翅膀上没有真正的羽毛,翼龙的胸骨很宽,像鸟一样具有龙骨突,但它们不能做长距离飞行,还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没有成为真正的飞行家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谁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鸟类出现了。

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它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象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象羽毛一样的物质长度约0.8厘米。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在中国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华龙鸟”。

考证

经考证核实,“中华龙鸟”和“带羽毛的恐龙”确实都来自辽宁北票四合屯。化石均产出于一层2~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的页岩中,这层页岩在整个地层中则位于一大套厚厚的被地质学家称为热河群义县组的地层的下部。而且,“带羽毛的恐龙”实际上是“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的正模,二者是某种动物的同一个个体。它原来是被四合屯的一位农民挖掘出来的,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成了两块(正模和负模)。随后,正模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研究员得到,负模则被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研究员得到。

地点

辽宁北票市本是中国北方一个不知名的小城。然而,1995年和1996年相继发现的孔子鸟、中华鸟龙等珍稀化石,使得这个地方顷刻间名闻天下。

孔子鸟大小与鸡相近,有类似今天鸟类的喙嘴,没有牙齿,尾锥骨缩短,前肢变成了翅膀,

但残留强壮的爪钩。与德国始祖鸟相比,孔子鸟与现代鸟类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很可能它才是鸟类的真正祖先。这一发现改写了德国始祖鸟化石为鸟类始祖的历史,证实鸟类的祖先在中国。另外德国始祖鸟全世界只在德国找到7只,孔子鸟至今已发现数百只,且多数保存较好。

中华龙鸟化石长约68厘米,头骨低而长、脑颅很小,后肢长,前肢短壮,尾巴长,身上披有长而密的毛,嘴具剧齿状牙。最初被认为是鸟,后中国古生物家经过细致的研究,将它归类为恐龙,并定名为“中华龙鸟”。恐龙皮肤化石全世界仅发现几件碎片而已,而且都无毛,有毛的中华龙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中华龙鸟在国际上也非常知名,新近出版全世界100多位学者撰写的《恐龙的百科全书》,封面就是一只中华龙鸟。

除了上述古鸟、类鸟化石,北票还发现了其它古生物化石,其中有大量昆虫化石,如蜻蜓、蜂类等,不少于400种,而且保存之好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北票的植物化石也十分丰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世界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不仅将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进化的时间提前了1500万年,而且证明被子植物的起源在中国。

研究证明

研究证明,中华龙鸟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大小与产于德国的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美颌龙相似,它们可以被归为一类。中华龙鸟是两足行走的动物,成年个体可以长到2米长。在它的背部,有一列类似于“毛”的表皮衍生物。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的“羽毛”,因此,中华龙鸟应该是一种原始的鸟;另一些古生物学家则认为,这种皮肤的衍生物不具备羽毛的特征,而类似于现生的某些爬行动物(例如蜥蜴)背部具有的表皮衍生物结构--角质刚毛,也可能是纤维组织。

讨论

中华龙鸟

古生物学家们对中华龙鸟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进行了讨论,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表明性别的“装饰”物;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种保温装置。后一种解释似乎是更为合理的,因为小型的恐龙和小的始祖鸟为了高效力的活动应该需要具备高的新陈代谢率,因此也就需要保持体温。由此推论,中华龙鸟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表明,小型的恐龙有可能是温血动物(也就是恒温动物)。也有一些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毛”是羽毛进化过程的前驱,因此称其为“前羽”。古生物学家还在使用新的方法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有趣的是,在中华龙鸟的化石骨架中,发现它的腹腔里有一个小的蜥蜴化石。显然,这只蜥蜴是中华龙鸟捕获后吞下的猎物。

至于中华龙鸟的时代,根据对其产出地层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基本上把它确定为白垩纪早期,距今大约1亿3千多万年前。

据《自然》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对中华龙鸟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后来进化成鸟类的恐龙身上很可能并没有羽毛,早期的羽毛进化很可能并非为了飞翔。这一发现对羽毛进化理论提出了质疑。这一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

成果

此次研究的中华龙鸟化石出土于中国辽宁省热河地区,这种“酷似鸟类”的 恐龙生活在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对于研究羽毛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来自南非KwaZulu-Natal大学的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中华龙鸟颈部、尾部等处皮肤纤维的排列方向十分杂乱,同时并不具有证明羽毛存在的鲱骨状特征。他们认为,中华龙鸟身上的丝状“羽毛”结构应该是机体胶原纤维等软组织的退化残遗。

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为了进一步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总共才发现了10块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鸟化石,它们成了人类描述鸟类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据。鸟类是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怎样进化和发展的?靠始祖鸟有限的材料很难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我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有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中华龙鸟的“羽毛”成片状,具有羽轴。这些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鸟类演化的初始阶段。从中华龙鸟显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加古老和原始,中华龙鸟的骨骼特征象恐龙,头较大,有牙齿,尾椎数目多,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但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或许可以把它归入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鸟类身披羽毛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利于飞行。

辽宁北票地区保存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地层,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过的珍稀事件,正因为这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现的机率很底,因而极为罕见和珍贵,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和它的价值,自然也会愈加引起科学界的注目。随着对中华龙鸟的深入研究,世界鸟类学家逐渐认识到,始祖鸟更加接近现代鸟类,中华龙鸟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真正的中间环节,鸟类进化和发展的秘密正在一步步揭开。

也有说法认为,中华龙鸟是早期虚骨龙类恐龙和鸟类没有关系。而羽毛存在在大量恐龙中,恐龙是鸟类的祖先,但中华龙鸟不是。恐龙中是鸟类的祖先的是驰龙科恐龙。

颜色

据《每日邮报》2010年1月28日报道,英国、爱尔兰以及中国科学家日前首次发现了恐龙的颜色:生活在1.25亿年前、奔跑迅速的食肉恐龙中华龙鸟,全身覆盖着黄褐色和橙色相间的羽毛,而尾巴则是橙白两色相间的。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史前恐龙的外貌特征,同时改变了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成鸟类过程的看法。

尽管很多恐龙化石都保存非常完整,包括骨骼、牙齿甚至肌肉,但科学家们却一直找不到有关恐龙颜色的任何线索。?《侏罗纪公园》或者《与恐龙同行》等**中的恐龙颜色,也都是猜测的,而新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

中华龙鸟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国东北,沿着它的头、脖子、后背以及尾巴,长着与众不同的鬃毛,形成斑纹。利用电子显微镜,科学家发现化石中的“黑素体”,这是一种羽毛里的微型结构,不同的“黑素体”会让羽毛、皮肤或者头发出现不同的颜色,包括黑色、灰色、橙色或者棕色等。

研究发现,中华龙鸟全身覆盖着黄褐色和橙色相间的羽毛,而尾巴则是橙白两色相间的。研究人员还发现,1.5亿年前的始祖鸟有着白色、黑色和橙棕颜色的羽毛。

特征

外形

经科学家证实中华龙鸟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至原始绒毛。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四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足类科。

骨骼

从化石骨骼来看,中华龙鸟拥有很多典型的恐龙特征:它的头骨又低又长,脑壳(解剖学上称为脑颅)很小;它的眼眶后面有明显的眶后骨,“下巴”(解剖学上称为下颌)后部的方骨直;它的牙齿侧扁,样子像小刀,而且边缘还有锯齿形的构造;它的腰臀部骨骼(解剖学上称为腰带)中耻骨粗壮,向前伸;它的尾巴相当长,有60多个尾椎骨,尾椎骨上还有发达的神经棘和脉弧构造;它的前肢特别短,只有后肢长度的三分之一,前肢的特征显示它的生活时代要比德国的美颌龙晚。陈丕基等研究人员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认为中华龙鸟是一只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当然,根据生物命名法则,季强最初给它定的名字“中华龙鸟”则依然使用。

认定

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化石,长大约70厘米,宽大约50厘米,化石上的动物,既像小型的恐龙,又像一只准备飞翔的鸟。化石上的图案:化石上有一个十分奇怪的动物形象,这个动物大约有家鸡那么大,高高地昂着头,翘着尾巴,就像一只骄傲的公鸡在报晓。头很大,满嘴长着带有小锯齿的尖锐牙齿,前肢非常短,尾巴却出奇地长,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态。

专家们分析,那块像龙又像鸟的化石上,骨骼特征很像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头较大、有牙齿,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而且,专家还发现,这种动物还有一些类似羽毛的物质,但是,这些“羽毛”呈片状,与现代鸟类不同。 根据以上的特征,将这块化石上的动物,定名为“中华龙鸟”。在1996年第10期的《中国地质》杂志上,首次刊登了这块化石的研究成果。

意义

震惊世界

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地理》杂志创刊110周年庆祝大会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鸟复原图的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称赞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是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与中华龙鸟同在辽西发现的中国鸟龙化石

这一自然奇迹是由中国科学家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境内发现的。重要的发现起始于1996年8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在该地获得了一块奇妙的小型“恐龙”化石,“恐龙”长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具有似恐龙又似鸟类的特点,季强将其命名为中华龙鸟,并认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型动物。顿时,轰动了新闻界,轰动了古生物界,震惊了全世界。

科学价值

中生代以来,朝阳地区被卷入濒太平洋活动带,受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主要盆地有7个,盆地内以火山沉积构造为主,其中赋存有极丰富的生物化石。仅对金岭寺——羊山盆地东缘中段46.3平方公里范围内,即朝阳市北票为四合屯一带进行了重点地质调查,初步确定,已发现的中生代生物化石包括6个门、14个纲、20类、93个属、141个种,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热河生物群”,是中国辽宁省西部化石宝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地质遗迹,对研究生物起源、进化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朝阳市北票四合屯,赋存于晚侏罗世地层的凝灰质粉砂岩中,据中国和世界古鸟类专家研究考证,中华龙鸟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型动物。这一重大发现,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1996年12月,在四合屯又了现了中华龙鸟后代的化石,该化石产出层位在中华龙鸟化石层之上的5.5米、孔子鸟化石层之下的8.5米处。据专家研究考证,该鸟类具有很低的飞行能力,比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始祖鸟要原始些,故命名为原始祖鸟。1997年夏天,在四合屯又发现尾羽鸟化石,经专家研究确认,尾羽鸟与原始祖鸟相似,而比原始祖鸟又进化了一步,但仍比德国始祖鸟原始。

国内外著名古鸟类专家对朝阳市北票四合屯了现的各种鸟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数认为中华龙鸟虽然不会飞行,却是鸟类的鼻祖;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是具有很低飞行能力的初鸟类;孔子鸟是具有短距离飞行能力的鸟类。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使生命发展中鸟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迎来了曙光,取代了130多年来德国始祖鸟是鸟类祖先的地位。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古鸟类专家奥斯特隆(John ostrom)为首的欧美专家考察队,在结束对四合屯考察后,一致认为中国辽西四合屯是回答鸟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最完美的地点, 这一地点的国际意义是空前的。

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发现鸟类化石250多枚,经专家研究确定为3个亚纲、11个属、14种鸟类。仅四合屯地区就发现鸟类化石200多枚,包括4个属、6种鸟类。朝阳地区发现的化石种类和数量之多,演化遗迹保存得如此系统、完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巴伐利亚州共发现7枚鸟化石,仅1个属、2种鸟类,与朝阳市的发现是无法相比的。正如著名的美国古鸟类专家奥斯特隆(John ostrom)所说:“这些沉积和这些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因此,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是全球古鸟类研究学乾神归梦想的地方,中华龙鸟已经由朝阳飞向全世界。

1998年10月,国家已批准以朝阳市北票四合屯为中心,建立了面积为46.3平方公里的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处遵照“依法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开采、有效利用”的原则,管理工作已全面到位。在朝阳地区以及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内,中华龙鸟化石层位以下,还有厚度达千米以上的中、早侏罗陆相沉积地层,且保存得系统完好,是进一步研究生物演化和鸟类起源的理想场所,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典型的、罕见的。德国巴伐利亚州始祖鸟化石层位之下为海相地层,发现鸟类直接祖先和陆相生物演化遗迹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辽西古鸟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中华龙鸟引起的古生物理论与实践的大碰撞并没有完结,研究工作还将继续。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朝阳市作为世界鸟化石的宝库对这一领域的贡献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

男孩去龙洞游玩发现古生物化石,这个化石价值多少?

渤海鸟化石。供图

近日,考古学家在禄丰市金山镇大荒田村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度超过70%的8米长恐龙化石。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的传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海鲁博士也因此重返“恐龙化石之乡”。

作为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是一把珍贵的“钥匙”。在云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地质时代的地层皆有。“从寒武纪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到泥盆纪的曲靖古鱼、三叠纪的罗平生物群,再到侏罗纪的禄丰恐龙,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第四纪的元谋猿人,云南的古生物化石保存时间线完整、种类多、规模大、多样性丰富。”尤海鲁认为,云南是研究古生物的宝库和天堂。“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无一不在启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了解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理解了地球生命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现在,把握未来。”

澄江化石地

见证5.18亿年前生命的演化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的这一天,澄江市九村镇龙潭村委会路溪勺村村民苏萍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家就得知了这个消息。路溪勺村位于帽天山脚下,这里特别的地层不仅埋藏着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还蕴含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在没有进行化石地保护前,村民只需将土地出租给矿场开采,就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找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这一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的大门。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3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

“侯先光发现化石后,到村里找人帮忙采集,那一年我刚刚20岁。”面朝岩层背朝天,许多“挖石工”受不了这份辛苦,纷纷辞工,只有苏萍坚持了下来。“地层里不断有各种各样的虫子被挖出来,专家们就在地里教我辨别。”因为认真严谨的工作,她还被陈均远教授安排到工作室配合化石的修复。

目前,澄江化石地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在苏萍等人的守护下,澄江化石种类仍在不断地被发现、补充。“磷矿有价,化石无价。澄江化石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苏萍说。

距离帽天山不远处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自豪地向参观人员介绍着镇馆之宝——凤姣昆明鱼。“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澄江化石地无可比拟,在这里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终极哲学命题或将从这条化石鱼身上得到解答。”

罗平生物群

重现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

在罗平县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的一处分岔路口,一侧的山是上石坎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另一侧的则是响动坡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就建在两座大山相间的谷地里,火热施工的场面激得漫天尘土飞扬。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院张启跃和地质调查项目组在野外调查时,在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罗平生物群化石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丰富、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张启跃介绍,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8个门类、40属、113种(包括55新种)。

云南龙鱼、节肢动物瘤点云南圆蟹等足目节肢动物白氏原双节虫、罗平云南海胆、罗平中华千足虫……随着埋藏在罗平生物群的化石逐一被发掘、命名,这里拼凑出了一张属于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宏图”,用无声却鲜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三叠纪的罗平故事。

罗平生物群可以回答什么问题?“这里对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古气候及油气地质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包括揭示三叠纪时期罗平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以及现在这里峰丛盆洼地形形成的原因等。”张启跃对罗平生物群“答卷” 探索 充满了热情。

2009年至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3次化石保护性开采工作,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就地取材”砌起的石阶,每走几步就能发现嵌在岩层里的化石。上到“一号采场”,成片碳酸盐岩层夹杂着化石,形成的景观蔚为壮观。64岁的大洼子村委会九光村村民方勤林在这里守护了12年,“以前我们挖到有鱼在上面的石头,都不知道是什么,用来建房子觉得美观。现在知道了它们叫做化石,具有很高的价值。”

多年来,在宣传与科普下,方勤林和村里的许多人渐渐懂得罗平生物群的重要性,他们加入化石保护的协会,成为这里的“守护者”。“每天要巡山几次,发现了新的化石就要及时上报。”方勤林的日常生活和化石融在了一起。

禄丰恐龙谷

让侏罗纪时代“活”过来

“恐龙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它们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恐龙谷里,参观的小朋友不时询问着大人。这一问题,恐龙化石研究者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中国恐龙原乡”禄丰成为了最理想的探寻地。

大洼村距离禄丰市区仅十多分钟的车程。这里四周大山纵横交错,原地保存有两个恐龙化石展示厅:一号展示厅内存放着许氏禄丰龙,方正的土坑里,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匍匐”于地上;二号展厅存放的是巨型禄丰龙,化石保存度只有50%,但其原始、真实的侧卧埋藏姿态,再现了1.9亿年前的死亡场景。

“1938年,卞美年发现禄丰恐龙化石后,杨钟健教授在抗战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掘、修理和研究,其中便有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也就是后来的‘许氏禄丰龙’。”禄丰市自然资源局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古生物化石打交道,几乎参与了云南所有重大的恐龙化石发现,参与挖掘了包括巨型禄丰龙和阿纳川街龙等上百条恐龙。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3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禄丰龙骨架复原图,这枚邮票也是世界上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之后,禄丰相继出土新洼金山龙、禄丰盘古盗龙、程氏星宿龙和孙氏彝州龙等恐龙化石,“中国恐龙原乡”的名号就此传开。自杨钟健1941年命名许氏禄丰龙至今,在禄丰及其周边地区已命名的恐龙有25种。“禄丰地区富集恐龙骨骼化石,更重要的是还产出了恐龙胚胎、恐龙遗迹化石、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对研究恐龙、鳄类、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王涛介绍。

为了让恐龙化石更好地实现科普价值,禄丰世界恐龙谷应运而生。以禄丰为主,楚雄境内先后出土了百余条恐龙和70余条完整恐龙骨架。园内的主体馆向外界展示了一个1.9亿年前至1.4亿年前真实存在的“侏罗纪世界”,分布着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恐龙化石及伴生动物群。馆内一侧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发掘时的剖面遗址,原地保存的恐龙化石大约有30多具。

元谋古人类化石

中国人类的起源定义因此而变

搭乘复兴号自昆明站出发,一个半小时便能到达元谋西站。由此,一些闲余时间较多的人有了另一个“菜市场”: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一年四季果蔬飘香,番茄、洋葱、牛蒡、甜玉米、葡萄、青枣等绿色食品在这片热土上“野蛮”生长,品质优良,备受喜爱,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适应果蔬种植的环境和气候,同时也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繁衍。”元谋人博物馆负责人段梅认为,元谋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孕育出极具竞争力的冬早蔬菜,也是产生和保存170万年前“元谋人”化石的客观条件。

1965年5月1日,原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等在元谋盆地大那乌村作地质调查时,发现两枚牙齿化石,这两枚化石呈浅灰白色,经研究认为同属一个成年男性上内侧门齿石化,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

自此,中国人类的起源定义因“元谋人”而改变。“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 历史 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了云南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和核心地区,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段梅介绍,“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 历史 的开篇被写入中国 历史 教科书的首页。

循着“元谋人”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元谋人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其中外宾约3000人次。“有的游客会问,到元谋来,就是看这两枚牙齿化石吗?”段梅对此解释,“实际上,元谋出土的化石和文物是一个完整的生存链条,生物的进化链环环相扣,1.5亿年前的恐龙、800万年至6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3个不同时代出土的大量遗址、遗物和遗存使元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原始 社会 博物馆。”

为了充分展示元谋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认识人类自身起源与进化的艰辛历程,元谋人博物馆以元谋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和其他文物标本为主线,常设了元谋古猿和元谋人及其文化、元谋古猿、元谋人生活场景生态复原、元谋史前文化旧石器、元谋新石器时代暨大墩子文化、元谋恐龙化石展示等7个基本陈设展示厅。目前,馆内收藏展示近4000余件各类珍贵化石标本。展出各类标本、模型1200多件,珍贵文物有完整的元谋古猿下颌骨、元代青花绳纹火葬罐等。

“自全面完成布展工作并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化石和文物进行保护。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手段去保存,化石至今没有出现腐蚀腐烂的情况,完全得益于元谋的气候。”段梅说。

2018重庆奇妙的进化之旅古生物展有什么活动

化石的价值在于研究历史和生物,所以并没有值多少一说。

化石是历经数千年、数亿年进化的稀世珍宝。它们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古海洋化石中,最古老的化石是元古宙蓟县菌藻和古藻类叠层石,距今10-8亿年。此外,还有大量古生代钙质沉积岩,包括珊瑚、海绵、菊石、海百合、腕足类、腹足类等。这些生物死后,保存了身体的地层,经过巨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地球上生活着无数的生物。这些动物的许多尸体或生活中留下的痕迹都被当时的沉积物掩埋了。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生物遗骸中的有机物被完全分解,贝壳、骨骼、枝叶等坚硬部分连同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化石化为石头,但它们原来的形状和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结构)依然存在;同样,生物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存下来。我们称这些化石生物遗骸和遗骸为化石。

随着化石采集在市场上的普及,海洋化石并不是简单的采集。化石不是收藏家和化石投资者简单喜欢和研究的。化石起源于它们的稀有性和上冰河时期地球早期变化留下的亿万年标本,然后变成化石。因此,化石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因为它们的稀有性和市场的高度评价。

我们可以从化石中看到古代动植物的样子,从而推断古代动植物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推断化石埋藏地层的形成时代和经历变化,看到生物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因为较老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简单的,而较新岩石中相似种属的化石则是复杂高级的。

煤系地层是古生代植物化石的主要来源。煤矿是采集化石最好的地方,碳本身就是植物化石的残留物,虽然植物化石的结构细节很少残留在碳中。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维多利亚公园的化石森林中,发现了鳞翅目的树干,植物的化石有根、木、叶、种子、果实、花粉、孢子、植硅体、琥珀等。陆地植物化石已经在陆地、湖泊、河流和近海地层中发现。花粉、孢子和藻类(甲藻和疑似来源)用于划分地层岩石的层序。残留的植物化石没有动物化石普遍。然而,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

虽然说五一假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家也不要难受,因为除了周末以外,大家还可以期待一下一个月以后的端午节,本篇小编跟大家说一说重庆奇妙的进化之旅古生物展有什么活动。

2018重庆奇妙的进化之旅古生物展有什么活动

一、九大科普展区寻找生命的起源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现代人类是从鱼变成的!从地壳运动到生物的划分,整个演化过程分为9大时期,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环。

这次源著天街的“奇妙的进化之旅”就将以科学视角阐述进化过程,现场开启古生物模拟世界,可以观摩从鱼到人的进化过程,妥妥地带你和宝贝涨一波姿势!

二、小·达尔文实验室从化石修复探索生命之旅

加入“奇妙的进化之旅”小达尔文俱乐部,小朋友可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三叶虫化石修复工作,摆脱枯燥的书本知识,近距离接触真正的古生物学!

PS:修复后化石可带走,这些化石都是真的哦~

三、科学大讲堂揭示生命奥秘

世界最早的壳类是怎样的?化石的鼻祖是谁?历史中除了侏罗纪公园,还有哪些神秘纪元?去“奇妙的进化之旅”——科学大讲堂,生命动物学家为你亲自讲解你不知道的秘密,带你们解开生命的神秘面纱!

科学大讲堂目前有4堂课供选择,想带着宝宝一起“听课”的朋友,可以到场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听哦~

活动详情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展出、参与活动的化石,大多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化石哦!鉴赏价值十分难得!

交通指南

两江春城-公交站:245路、465路、621路、852路

石子山体育公园-公交站:139路、545路、550路、602路、832路

北环红星美凯龙-公交站:245路;502路;房地产学院专线

时间:2018年4月29日-6月3日

地点:重庆龙湖源著天街(重庆市江北区福康路25号龙湖源著南区)

门票:免费

关于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