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公园图片_石笋公园
市里有关部门有在构想了:你看下这篇文章: 北京王府井、天津和平路、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武汉江汉路……如今步行街已经在中国许多城市开花,甚至有的步行街名字比城市本身还出名。
那么,泉州到底需不需要一条这样集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呢?如果需要,又该选址在哪里呢?昨天,“铿锵五言谈”这一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以及曾在“建言献策”活动中热心建言的读者尤长鹏的热议。
大家讨论了三个问题:“泉州是不是该有步行街了?”“如果泉州要建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哪里会是最佳地点?”“适合泉州建设步行街的特色与模式是什么?”我们旨在展现各方观点,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候参考。
泉州需要步行街吗
主持人: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引以为豪的商业步行街,泉州不少市民也有这样的呼声,那么,泉州是否已经有必要建设一条商业步行街了?
吴丽娜(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市粮食局副局长):步行街肯定是需要的,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就像人们去了上海,一定要走走南京路,去了北京一定要看看王府井一样。步行街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市民休闲、购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外地游客了解当地文化、风情、特色的地方。
我记得前几年市领导提过,要适机规划一条步行街。他当时还跟大家举例说,有几个泉州在海外的侨胞回来泉州游览,去中山路逛街时,几乎被身边闪过的摩托车刮倒,这几位侨胞事后很认真地提醒他,泉州应该有一条步行街才对。这在市民眼里,意味着购物时的安全;在客人眼里,则更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吴世揖(泉州市人大代表、湖美集团董事长):别说是综合性的商业休闲步行街,就仅仅是商业街,比如涂门街、打锡街等,很明显看得出来,从开街以来,就充分证明了商业街对周边区域的商业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提升了人流、物流,整合了优质商业资源,形成了城市商业中心。包括我当初规划建设的美食街也是如此,美食街的诞生,就是起源于泉州当时要参加的一场城建考核,它是象征城市功能完整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过,步行街一旦要规划,可不能仓促,一定要综合考虑交通、商业、休闲等综合功能,到底孰轻孰重,要考虑清楚,仔细选址。步行街对泉州来说,是需要,但不是迫切需要。
步行街该建哪里
主持人:老街西街,还是商业氛围成熟的中山路,抑或是正在改造中的新门街,有谁能担当步行街大任吗?
尤长鹏(市民代表):在我的设想中,西街是最适合改造成步行街的一条古街。改造西街的话,应使这条老街的沿街建筑风味保留下来,展示泉州多种文化交融的特点。西街步行街中间,原来的一些老巷拓宽后可以改造为美食街,集中泉州各地的特色小吃,方便各地游客。我曾经在南京的夫子庙旅游,觉得那里的步行街将旅游景点与旅游消费相结合,非常成功。
吴丽娜:我觉得西街重建为步行街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步行街定位太高档的话,那西街重建的成本就太大了,这一点就比不过中山路,毕竟中山路多少有了步行街的“雏形”。西街更适合改造成比如旅游文化特色商品步行街。
周维佳(泉州市政协委员):中山路里纵深的巷子很多,而且里面居住着很多居民。其实中山路目前除了公交车和摩托车以外,只允许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基本已成为“准步行街”了。但如果改造成步行街,似乎也不便,白天不能行车,商家货物运输就只能改到下半夜进行了。
陈辉煌(鲤城经贸局副局长):中山路虽然有了步行街的“影子”,但是如果要改建成步行街,还存在很多缺陷:一是交通如何分流、如何疏导?中山路两边密密攘攘的巷子里都是民宅,中山路也成为了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如果不允许中山路行车,居民怎么回家?二是没有停车场,步行街头尾两端应有停车场才可以,而中山路两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一点甚至还不如西街,至少西街影剧院小广场还能开发出来停车。三是商户业态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运动休闲服装,花样少,娱乐配套少,休闲小品(如坐椅、雕塑、景观等)少,很难开发成成熟的步行街。对于单一业态的商圈,往往叫做专业市场,而非步行街。
宋璋(福建省汇金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目前,新门街从临漳门到芳草园之间的路段开发了“名门·时尚”商业街,引进的都是高端商业品牌和现代特色的商业业态,再加上距离不到300米的沃尔玛,还有南音艺苑、芳草园,乃至周边的笋江公园、石笋公园、龙头山公园等,休闲娱乐的氛围逐渐丰富,不夸张地说,即便没有店,人们也会喜欢沿街走上一走的。现在在甲第巷到龙头山之间已经解决了停车位的问题,如果要封闭,车辆可以从芳草园背后分流,城西街到临漳门之间的路段也是可以走的,将来旱闸封闭,走堤后路、江滨路,新门街也就不会拥挤。再加上新门街的建筑景观也是最漂亮的,将来有改造成步行街的潜力。
吴世揖:步行街有两种类型:一是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旧城市的新区或新旧城市的接合部,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
中山路类似前一种情况,把这类街区改为步行街,倒是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成本太高,且改造出来的步行街往往档次很难提升。
正在改造中的新门街如今类似于第二种情况,靠近临漳门,有些偏,不够繁华,“旧城市的新区”,或许有做成步行街的条件,但是这个路段是车辆,尤其是大型机动车的必行之路,封闭行车的可行性不高。市政府即将搬迁,城市东移,我倒是建议在新旧城市的接合部,将来择选地段,或许可以认真规划一下。
应建哪款步行街
主持人:泉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建设步行街,如何在自身特色上下功夫?可借鉴哪些城市的经验和模式?
周维佳:目前来看,假设一定要立刻设置步行街的话,中山中路这一段比较适合,业态已经成熟,长度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这样的长度也符合步行街的要求。但毕竟上述选址都有缺陷,长远来看,我倒是觉得将来更适合开发出步行街的地方是沿江两岸。
现在,政府也重视打造“沿江景观带”,我们不妨参考武汉、柳州等城市的模式,设计一条沿江步行街。具体模式是:从江岸开始,从外到内,第一条是市民休闲步行带,第二条是机动车带,第三条则是大家所谓的购物步行街。中间机动车带修地下通道供市民穿行。
吴世揖:我不这样认为。步行街应该设置在比较繁华的地段,人流量要大,而且游客不应该仅是为了买东西而逛步行街,步行街还应该有休闲的功能。国内大城市的步行街里面主要有几种人流:一家三口逛街的、同学三五成群或者青年情侣、外地游客,有必要的时候还应设置电瓶车。另外,完善的步行街规划必须与交通网的调整结合起来。例如建设畅通的环绕步行街的环形干道,以吸引过境的车辆行走;为到达步行街的车辆安排停车场、存车库等。
记者手记
也许,目前的泉州,特色商业街已离我们很近,但“集大成的”步行街,仍得有几年的距离吧。
王芳(本报记者):今天的讨论,为我们整理出泉州开发商业步行街的4个商业困惑。
一是定位的扑朔迷离。为制造名片而制造名片促生了第一困惑,会不会建错?正如吴世揖所言,步行街一旦要规划,可不能仓促,否则,定位不准确就会加大纠错成本。
二是经营业态的迷茫。可以发现,比如西街、中山路,分布的业态只是商圈内的简单复制,商户没有竞争优势。如此这般,商业步行街的重要职能成了“人流的步行通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老街道先天不足的迷局。毋庸置疑,车辆分流、停车场两大问题,其实也是泉州老城区所有街道的共同特点。这也难怪吴世揖会想到去新旧城市的接合部地带,周维佳会想到参考武汉的沿江模式。
四是文化标签化的困惑。商业步行街的开发和建设更应尊重其文化属性。商业步行街通过建筑形式、景观布局、生活设施等渠道来传递其文化内涵,通过街上原有的商号、人物、风俗来体现其文化的积淀。但是,如果只把文化作为标签以某种雕塑、某种标牌来诠释文化,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比如以西街为基础建步行街,尽管能尽览泉州老文化,但未免与步行街天生应具备现代风格的性质有些脱节。也难怪吴丽娜委员会说,西街更适合改造成旅游文化特色商品步行街。
商业行为需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去调节,需要从商圈里发现未被利用和开发的市场空白。也许,目前的泉州,特色商业街已离我们很近,但“集大成的”步行街,仍得有几年的距离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