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州29路公车经过哪些站

2.惠城区的民族文化

惠州29路公车经过哪些站

惠州丰山公园心得体会-丰山公园里面有什么

上行: 火车站 -- 乌石村 -- 东风村 -- 市林业局 -- 三新工业区 -- 义乌小商品城 -- 江北新苑 -- 慈云图书馆 -- 市政府 -- 市民乐园 -- 市体育馆 -- 惠州大桥 -- 青少年宫 -- 埔前 -- 市中医院 -- 丰山路口 -- 益阳大厦 -- 湖畔新城 -- 城区政府 -- 上排市场 -- 上排小学 -- 汽车总站 -- 公共汽车总公司 -- 南门公园 -- 军分区 -- 麦地路 -- 花边岭广场 -- 第九中学 -- 市规划建设局 -- 下埔滨江公园 -- 南坛 -- 南门市场 -- 水门大桥 -- 下板塘 -- 包公巷 -- 滨江东路 -- 卫生学校 -- 市人民医院 -- 东江沙公园 -- 东平公园 -- 东平 -- 荷兰水乡 -- 交警支队 -- 大湖溪 -- 蓝波湾 -- 科技学校 -- 新乐路口 -- 惠阳高级中学(马安校区) -- 经济学院 -- 马安镇政府 -- 新群村 -- 马安中学 -- 鹧鸪岗路口 -- 新江村 -- 马安变电站 -- 马安总站 下行: 马安总站 -- 马安变电站 -- 新江村 -- 鹧鸪岗路口 -- 马安中学 -- 新群村 -- 马安镇政府 -- 经济学院 -- 新乐路口 -- 惠阳高级中学(马安校区) -- 科技学校 -- 蓝波湾 -- 大湖溪 -- 交警支队 -- 荷兰水乡 -- 东平 -- 东平公园 -- 东平市场 -- 东湖西路 -- 永平路 -- 城区中医院 -- 华侨中学 -- 下板塘 -- 水门大桥 -- 南门市场 -- 南坛 -- 下埔滨江公园 -- 市规划建设局 -- 第九中学 -- 花边岭广场 -- 麦地路 -- 军分区 -- 南门公园 -- 公共汽车总公司 -- 汽车总站 -- 上排小学 -- 上排市场 -- 城区政府 -- 湖畔新城 -- 益阳大厦 -- 丰山路口 -- 市中医院 -- 埔前 -- 青少年宫 -- 惠州大桥 -- 市体育馆 -- 市民乐园 -- 市政府 -- 慈云图书馆 -- 江北新苑 -- 义乌小商品城 -- 三新工业区 -- 市林业局 -- 东风村 -- 乌石村 -- 火车站

惠城区的民族文化

据掌握的情况,惠城区现存的或业已消亡但存在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

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惠州歌谣,惠州谚语,惠州谜语(以上三项参见本站“史志荟萃”栏的“惠州志·艺文卷”),惠州民间故事,惠州民间传说等。

2、语言类:惠州话,本地话等。

3、民间美术类:绘画(如镜画、壁画),雕塑(如木雕、竹雕、泥塑),工艺(如首饰镶嵌),剪纸,纸扎(如扎纸花、扎花灯,也属民间手工技艺类)等。

4、民间音乐类:惠州话驳(对)山歌,客家山歌,锣鼓柜,行嫁哭、人哭,丧乐等。

5、民间舞蹈类:舞龙(金龙、银龙、草龙),舞狮(麒麟、扁鼻狮、大头狗狮、斗牛狮、白鸽狮、艾赛狮),舞凤,舞鳌鱼、舞杂水(人扮的鱼虾蟹蚌),斗牛舞等。

6、曲艺类:客家龙舟说唱,惠州木鱼书说唱,粤曲,“讲古仔”(说书)等。

7、民间杂技类:手托戏,扮色等。

8、民间手工技艺类:手工工具、农具和手推车的制作,榨油,榨糖,酿酒,梅菜加工,腌咸菜罗卜、腌腊肉,制茶,制革,制陶、制瓷,烧石灰,制木屐,织麻,扎花,绳结,刺绣(如织香包、花鞋),裁剪,缝纫,竹编(如织凉帽),装帧,字画装裱,烟花爆竹等。

9、习俗类:农谚,做会,西湖花艇,捕鱼方法,养蚕、养蜂,墟市日期及交易方式,码头,搬运、挑担,服饰、头饰、足饰,饮食习俗(如行酒令、打包、盐焗鸡、腌蚬、沙糕 饣半 、逆糍、艾角、阿 女麻 叫、豆花),居住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习俗(如储“七夕水”),民间信仰(如谭公庙会、伯公会)等。10、民间知识类:民间治疗疾病方法(如拔火罐、刮痧、凉茶、喊惊等),民间建筑知识,民间的地理、风水和动植物知识等。

11、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打布勾、“羊咪咩”、摆儿茶、玩小沙牛、跳格仔、打贼、打玻子、滚铁圈、丢蜡烛钉、弹纸角、打奇落、拍公仔、抓子、打“哔卜筒”、撩火柴骨、砸仙、捉人捉、盲鸡摸蛤、打筹、打牛筯草、打水撇、堆沙、反线花、猜钱、猜人、打“眼其螺”(蜗牛)、踢燕(踢毽子)、放纸鸢、打野餐、跳伯公、坐手轿;破蔗标;斗鸡,斗雀,斗茶,斗蟋蟀;烧宝塔,放孔明灯,摆山灯;李家拳、龙形拳、白眉拳、四门拳,划龙舟等。 惠城区有50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见下表: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时代地址立为保护单位时间邓演达故居 清末 惠城区三栋镇 2002年7月 归善学宫 明、清 惠州市惠新中街1号 2002年7月 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序号名称时代地址立为保护

单位时间 1 东平窑址 北宋 桥东东平窑头村 1978年7月 2 泗洲塔 明代 西湖西山 1978年7月 3 望野亭 民国 中山公园内 1978年7月 4 工会、农会旧址 大革命时期 桥西都市巷11、13号 1978年7月 5 中山纪念堂 民国 中山公园内 1978年7月 6 瓦窑岭窑址 北宋 三栋镇官桥村 1984年6月 7 东坡井 北宋 桥东白鹤峰 1984年6月 8 王朝云墓 北宋 西湖孤山 1984年6月 9 “贞寿之门”牌坊 清代 三栋镇书房下 1984年6月 10 黄氏宗祠 清代 惠环镇欧村 1984年6月 11 飞鹅岭 近代 南湖西南岸 1984年6月 12 恐龙蛋化石及其 白垩纪晚期 军分区礼堂 1990年7月 13 元妙观 明、清 西湖平湖北岸 1990年7月 14 嘉祐寺 清代 桥东学背街 1990年7月 15 文笔塔 清代 桥西大东城基 1990年7月 16 古城墙 明、清 桥西上米街至北门渡口所 1990年7月 17 拱北桥 明代 桥西渡口所左侧 1990年7月 18 陈九成墓 明代 龙丰挂榜山北麓 1990年7月 19 表功牌坊 明代 桥西桥子头 1990年7月 20 黄氏书室 清代 环城西二路35、36号 1990年7月 21 明、清古街区 明、清 桥东铁炉湖1至20号、和平直街11至127号 1990年7月 22 陈炯明墓 民国 紫薇山 1990年7月 23 宾兴馆 清代 桥西金带南街 1990年7月 24 丰湖书院匾联石刻 清代 西湖惠州学院内 1990年7月 25 九龙潭摩崖石刻 南宋至民国 汤泉白水山 1990年7月 26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现代 西湖丰山公园 1990年7月 27 留丹亭 民国 西湖点翠洲内 1996年7月 28 江倩墓 元代 小金口镇白沙堆村 1996年7月 29 落霞榭 民国 西湖百花洲内 1996年7月 30 普济桥 明代 小金口镇白沙堆村 1996年7月 31 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民国 惠州大桥南侧 1996年7月 32 七女湖起义旧址 清代 汝湖镇 1996年7月 33 点翠陶瓷店 民国 桥东水东西路42号 1996年7月 34 抗日军事机要庋藏室 抗日战争时期 西湖丰山公园 1996年7月 35 王氏宗祠 清代 江北12小区(水北村) 2004年8月 36 梅花馆 清代 金带街五巷7号 2004年8月 37 梌山书院旧址 民国 中山北路66号原惠城区政府院内 2004年8月 38 桃子园 清代 桥东水东东路 2004年8月 39 杨坤如故居 民国 汝湖镇水苑村 2004年8月 40 杨起元故居 明代 金带街61号 2004年8月 41 黄氏祖居 明代 金带街54号 2004年8月 42 亮毅陈公祠 清代 金带街37号 2004年8月 43 陈氏祖居 清代 金带街东出口处 2004年8月 44 陈宅 清代 金带街一巷5号 2004年8月 45 趣园 清代 金带街南侧文兴街22号 2004年8月 46 余道元故居 清代 金带街高营房直街1号 2004年8月 47 廖仲恺先生纪念碑 民国 惠城区陈江镇窑前村 2004年8月 48 文笔塔 清代 惠城区横沥镇蔗布村 2004年8月 舞麒麟

惠城区舞麒麟有悠久的历史,清乾隆《归善县志》记载:“……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之载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惠州人说的“打狮”,其实主要是指舞麒麟,民间文艺以其“舞”定类,故称之“麒麟舞”,惠州麒麟是广东传统麒麟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麒麟舞主要由“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和“麒麟送吉祥”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是“出洞”、“绕头”、“耍尾”、“寻青”等系列变化动作,是模仿动物采青、闻青、试青、食青等训麒麟方式,结合声乐鼓点、美术、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的麒麟舞套路。

舞狮

惠城区民间有舞狮的习俗,民间流行的主要有“醒狮”,惠城区人称“大头狗狮”、“麒麟狮”、“扁鼻狮”和“斗牛狮”等4种。一般在节庆、喜事、大型庆典和店铺开张等场合请来舞狮,以求“驱邪保安”。其中,春节期间舞狮最多,从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狮班穿街过巷,具有岭南的地方特色。多为一街一狮一武班,舞狮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表演。

舞龙

称“耍龙灯”,是惠城区的民间传统风情,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穿街过巷,多是一街一龙,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众多,浩浩荡荡,满城轰动。龙班过之处,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所谓“钻龙骨”,表达人们望子成龙的愿望。

元宵灯节

元宵灯节是惠城区民间的一个盛大节日,据载,唐代已盛行,明、清至民国更盛。元宵节期间通城灯饰,人们倾城出动,观灯射谜,玩龙耍狮,狂欢达旦。1988—2002年,惠城区每年元宵节在下埔滨江公园、惠州西湖等地方举办大型灯展,花灯种类繁多,主要有七色彩灯、宫灯、走马灯、纱灯、花灯等。

端午节赛龙舟

惠城区人习惯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称“扒龙船”。光绪《惠州府志》记载:“端午……归善自初一至初六为龙舟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惠州民间流行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1988—2002年,惠城区每年都在惠州西湖举行龙舟赛。1997年,参加龙舟赛队伍有22支龙舟队600多人,参赛队伍除惠城区各单位各派出队伍外,还有惠东等地龙舟队参赛,观者如堵,盛况空前。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惠城区民间有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会带来好运,连续3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人们登山,以高榜山、飞鹅岭、丰山和汤泉边的象头山等处人流量较大。放风筝,是惠州人过重阳节另一习俗。因为重阳节比清明节天气好,风力适中,无雨,秋高气爽,很适应于放风筝。宋代后,风筝制作形状有鹊、鸢、鹞,还有虫、鱼等。明清后,风筝制作成为一种精湛的手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