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景点介绍文字-山西旅游景点介绍解说词
1.山西风味小吃写一段导游解说词
2.神农陶文化创意园解说词
3.介绍有关黄河的解说词300字
4.山西省八大怪到底是什么?
5.急!!!!马上就要
6.美丽的晋祠 文章
山西风味小吃写一段导游解说词
山西风味小吃写一段导游解说词如下:
范文一:
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介绍榆次的小吃——榆次灌肠。说起榆次灌肠,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人也不少,可是知道这灌肠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
相传在民国初年,榆次市场上经营灌肠者较多,但唯有大乘寺街范臭小家是祖传的灌肠经营者。清朝时,范臭小就随父亲范庆林学做灌肠,民国25年之后,其子范二毛又继承其业,后又传其孙范玉亭,成为四代经营灌肠世家。
灌肠是用荞面为主料制成的一种面食品,其形状与烧饼相似,只是中间稍厚,四周略薄。
范文二:
刀削面是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我们小区就有一家专做刀削面的小馆。刀削面看上去朴实无华。一根根白白扁扁的面条纵横交错在碗中,像一座座山岭,而点缀其中的绿绿的青菜,就像一道道万里长城了。
虽然刀削面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做起来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每次我去吃刀削面,都会看到师傅做刀削面的整个过程。
范文三:
火烧是山西省孝义县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孝义火烧有咸火烧、糖火烧、菜火烧之分。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烧的制作将老酵、碱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盆内搅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团、面和好后,以手蘸凉水反复搓揉,直到面团光润时,盖上湿布饧三十分钟。
同时把红糖、芝麻酱、桂花搅拌调成糖酱。然后把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长条、切块、摁扁,再横着擀成五寸长、三寸宽的厚片,然后,左手拿着厚片的。
神农陶文化创意园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大家来到河南神农陶创意园参观指导。我是讲解员***,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沁阳市王召乡苟庄屯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地名文化中的村,表示这儿是自然形成的聚居地。那么屯,则表示这里曾经是古代长期驻扎军队或者官方开垦农田的地方。凡是以庄来命名的地方,通常与家族姓氏有关。苟庄屯村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地名文化早的是姓氏文化,比姓氏文化早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陶文化。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神农陶创意园。本园区以传承黑陶文化为主题,整体呈中式现代简约风格,兼具江南园林韵味,坚持从一砖一瓦,一陶一木着手,力求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努力打造沁阳市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名片。
神农陶创意园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包含黑陶文化博物馆,黑陶DIY体验馆,茶科学体验中心等。通过非遗文化科普+研学体验+乡村旅游等模式,打造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训基地,陶瓷艺术家创作、培训和黑陶文化科普基地等。
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走进园区领略黑陶的魅力。大家看一下左边的这个亭子叫初心亭,它简单朴素,庄重而不失大方。看到初心亭就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园主汤丽女士。她是一个热情、执着、有追求的人,在这儿建这个初心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次走进园子,就要记住自己的初心——弘扬黑陶文化,传承黑陶技艺。这也是她毕生的使命。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才有了我们这个园,才有了让大家了解黑陶的平台。
大家请看墙上的这面巨幅彩绘,它展示的是神农时期人们制陶的场景。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从以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而我们沁阳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被称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河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沁阳与陶文化的渊源。
大家看,这边的泥就是我们的黑陶原材料,它取自于神农山脚下洗刷沉积了千年的红胶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例如铁、硅等微量元素,通过晾、晒、打浆等10多道工序,最终成为制作黑陶的宝贵原料。
园子东边的那堵风景墙叫陶苑,是我们挖掘整理村里遗留的老砖老瓦、老物件,组合堆砌而成的,上面的黑陶器皿就是汤丽带着团队在研发产品过程当中,一步一步趟出来的脚印。
大家看看这中间的造型像什么?看出来了吗?对,像70,那右边的这个造型是国徽的轮廓,这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个创意园项目启动的时间,是2019年,也就是建国70周年。所以这个文化墙的建设创意非常有意义。
大家看西边这个小院中间,有个像葫芦一样的鱼塘,它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现在请跟我来到沁阳黑陶文化博物馆,先看这副对联,它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教授题词:纯阴至罡何止守黑,骨透心亮最能成红!大家猜猜这个守黑守什么?对,坚守黑陶传统,知白守黑,守正创新!那这个红代表什么呢?代表黑陶壶是泡红茶的不二首选,代表黑陶以后会成为网红产品,也代表着我们黑陶人的一颗红心向着党!这是李辉教授对黑陶壶的肯定和赞许,也是对我们黑陶人的鼓励和期望!我们所有黑陶人会在汤丽女士的带领下把黑陶艺术推向更高的地步。
我们先来了解陶文化的史前文明。正如前言所说:龙马出,河图现,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按照传统的说法,“河图洛书”的出现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源头。
我国早期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制陶的传说:如“神农作陶”(《汲冢周书》),“黄帝命宁封作陶正”(《吕氏春秋》),也就是说,我国早在8000年前就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神农耕而作陶,开启古代先民原始手工业,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的进步史。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被誉为“瓷器之母”,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明。
沁阳黑陶是河南最具有代表性的陶文化活化石,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没有断代。沁阳黑陶秉承古人智慧,又独具特点和优势,从民间日用生活器具到华贵的宫廷艺术品,彰显了独特魅力。
大家看这个造型——水满则溢!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低调,稳重!
沙盘介绍: 陶情诗意 源远流长?
再现的是先民制作黑陶全过程。黑陶是**的泥巴制成,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吸附活性炭离子自然窑变成黑陶,有着非常强的技术性,并不是随便把一块泥巴放进窑里就能烧成黑陶的。
黑陶文化介绍:
又称“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晚期农耕文明巅峰之作。
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挖掘一批精美的磨光黑陶。
根据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并称中国四大黑陶生产中心。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使中国制陶技术第一次登上了鼎峰时期。
黑陶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智慧的结晶,成为再现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活标本”。
河南黑陶最有名的就是沁阳黑陶,它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沁阳河内古城西郊的任庄遗址,以集品及遗迹判断,位于遗址西北部的文化层分别为仰韶和龙山时期的残烧陶窑遗址。1965年对圪垱坡遗址进行试挖的过程中,出土有红陶、彩陶和黑陶。那是仰韶文化的代表。这说明先民烧陶技艺已经在这里繁衍发展,具有龙山黑陶文化代表性的还有木楼遗址、紫赵遗址等多处遗址。
我们沁阳的陶文化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武则天时曾被列为贡品,命名为御制黑陶,民国初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盆窑村王太新先生参加《世界工艺品博览会》的黑陶产品象牙鼎、团尊鱼纹壶等,荣获金奖,英国还出版《中国黑陶图谱》。
大家可以看看柜里陈列的陶器都是我们沁阳过去用的老酒杯,老罐等,有的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
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沁阳黑陶?建国以后,受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沁阳黑陶开始走向下坡。它主要集中在山王庄镇盆窑村,1982年的一场洪水,让土窑洞遭受了灭顶之灾,全村所有的窑口都被淹没,窑洞倒塌的仅剩几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塑料制器和不锈钢器物逐渐代替了陶器,黑陶及其制作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沁阳黑陶于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黑陶唯一的坚守者王正成——黑陶在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王太新老人的嫡孙,被命名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大家看墙面上的这个正在制陶的师傅就是王正成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坚守,沁阳黑陶才有了延续和今天的辉煌。
黑陶淡出我们视野多年以后,又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又看到了它的活力,给它注入活力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汤丽老师。汤丽和黑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让我们走进中原神农黑陶厅,了解沁阳新的黑陶故事,感受当今黑陶的时代魅力。
这个如来头像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韩美林教授设计,由我们制作的黑陶作品。
初识黑陶 为之痴狂 始建基地 显见成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沁阳市蓝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汤丽女士结识了沁阳黑陶传承人王正成,从小酷爱传统工艺的她被黑陶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吸引,为了神秘的黑陶文化她夜不能寐。一个月时间里,她多次走进盆窑村拜访王正成老师,一年多时间里与王老师的不断接触,老师见她这样执着,又非常有想法,并愿意为黑陶付出 ,打破黑陶以家庭传承的传统,把自己家传的黑陶制作技艺悉数传授与她,并鼓励她创建黑陶公司。
在王正成先生的帮助下,在沁阳文博副研究员邓宏礼老师和长期致力于沁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王锡柱老先生的支持下,汤丽通过史书了解、深度挖掘黑陶文化,创建了神农黑陶研发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拥有了自己的“中原神农陶”品牌,从而走上了沁阳黑陶的探索之路。
为了了解黑陶市场,她跑遍全国各个黑陶窑口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比较,她明白沁阳黑陶品质优良,特点鲜明,但是工艺落后。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她走访全国各个窑口虚心求学,请全国知名制陶大师来沁阳指导、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神农陶陆续开发了镂空雕刻、阴刻等生产工艺,研制开发出了6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黑陶制品。产品工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文房四宝到室内摆件,从生活器皿到文创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梦想美好 道路艰辛
刚刚起步、研发出新产品的神农陶,就受到了市场的打击。工艺礼品交流市场突然来个急刹车,还没有走出去的神农黑陶文化礼品立马被市场叫停。怎么办?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术团队,不能解散,更不能流失。人才一旦流失,意味着失败。汤丽心中默默念叨着:说啥也不能让刚刚萌芽的黑陶再离开我们!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执着,加上她对黑陶的热爱和追求,带着大家研究新的出路。她说,我们要挖掘黑陶特点优势,让它适应人类的生活需求去发展,让黑陶艺术生活化,后来就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开发黑陶茶器具。
汤丽要研究做壶,最大的问题是传统黑陶烧制温度太低,导致硬度低,容易破碎。她就想办法提高窑温。跑出去学习,请专家研究,通过两年多时间,一窑窑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历经了艰辛,最终研制出了高硬度黑陶,打破黑陶在人们心目中低温易碎易渗水的问题,让黑陶的烧制温度由原来的700到800度,提高到了950到1050度的高温,攻克了这个难题,让传承了几千年的黑陶有了质的变化,质的飞跃,走出了中国黑陶行业新的里程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之黑陶茶器具终于诞生,这是整个黑陶业的奇迹,它用古法木柴烧制技艺,利用科学手段,高温吸附大量活性炭离子自然窑变,烧成高硬度黑陶壶。它透气性好,富含活性炭离子,这是瓷器、铁器等其他器具所不能相比的,保质保鲜,释放矿物质,让口感更加丰富。
黑陶壶泡出的茶汤醇厚绵柔,产品一经问世,即在黑陶界引起轰动,同时成为茶界新宠,俗称“南有宜兴紫砂壶,北有神农黑陶壶”。
2015年在德州举办的中国黑陶艺术展会上,中国陶协名誉理事长傅维杰由衷地赞叹:“黑陶制成茶具,真是中国黑陶行业的一大进步啊!特别是神农黑陶壶的研制开发,填补了国内黑陶茶器具的市场空白,让沁阳黑陶有了新的发展之路。
成功路上不孤单,神农黑陶受青睐
2018年,在一次中国黑陶艺术展上,两个年轻人详细了解黑陶壶后,买了壶,记下****就离开了。原来他们是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学生。李教授有一把朋友送的神农黑陶壶,体验使用后发现用它泡红茶非常好,这次他的学生们帮他找到做壶人,从此神农黑陶壶把李辉教授和汤总连在了一起。
几天后李教授来到神农陶研发基地,深入了解黑陶壶工艺和烧制方法,通过研究,证明神农黑陶是泡红茶不二神器。李辉教授在出版的《茶道经》《茶道经译注》《二十四节茶事》中把黑陶壶泡红茶优势作了详细阐述,还演示黑陶壶泡红茶。
本基地还和河南理工大合作搞了一场“神农陶杯设计大赛”,这次活动开启了河南民间传统工艺与大学合作的新篇章,具有历史意义。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驫说,他一直想实现的校企合作今天在这实现了,当时的金奖作品是河南理工大唯一的一个研究生的作品。活动搞的风生水起,意义非凡,因为这个活动的成功,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开始校企合作。
荣誉和掌声接踵而来
2012年汤丽受到到了河南省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省大河报、省青年报、省经济报、省科技报同时刊载了她的事迹,同年11月汤丽走进郑州电视台《中原人物》专访节目,她的事迹被大力推送和传播,谱写了沁阳黑陶文化的新篇章,黑陶也成为河南文化的名片之一。她也为此受到了各级、相关社会团体等的众多嘉奖。
她目前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委员会理事;焦作市民间工艺协会副;中原民间文化艺术馆理事;第十二界焦作市人大代表;沁阳市政协委员。
面对荣誉,客观冷静,
汤丽深知:荣誉是黑陶文化的桂冠,离开它,一切都将失去价值。只有让沁阳黑陶文化传承创新,让更多的人认识沁阳黑陶、了解黑陶文化的价值才是她的不懈追求。
2013年10月在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原壶设计创意大赛》上,她设计的《炎壶》荣获金奖;2015年5月神农黑陶列入《中原贡品》,她创作的《合合美美》聚宝盆荣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同年11月该作品代表原副贾连朝,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作品展,得到了时任党和国家***的赞赏。2017年5月神农黑陶被评为“十佳中原贡品”;近年来,汤丽的作品共荣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
工艺介绍:大家请看,这面文化墙最顶端的十幅图,就是制作黑陶的十大环节。这边缸内是醒泥区,醒泥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艺,说到醒泥就像我们擀面条一样,面醒不好擀的面条就不好吃,醒泥如果醒不好,后面的工艺都制作不好。陶土通过不断的搅拌、揉合才能增强泥的粘性和韧,只有把泥醒好了,才能做出精致的陶器。
现在请各位来宾到拉坯区共同欣赏一下陶艺大师变魔术般的制陶表演,武师傅仅凭靠他的一双手和一块泥,就能随心所欲的制作出各种艺术作品,所以这个环节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武师傅从事这个行当已经10多年之久,他潜心研究拉坯工艺技术,无论小到3公分,大到50公分的各种造型,他都能信手拈来。武师傅不仅是拉坯师傅,也是修坯师,还是制壶高手。现在请武师傅简单为大家介绍并演示拉坯过程。
下面请大家到我们的打磨雕刻区:雕刻师傅是黑陶的美容大师。刚刚大家在博物馆看到陶器时会不会有疑问,它是怎么变得那么光那么亮?对,就是在师傅们手中不断打磨亚光出来的。接下来是精雕细琢,雕刻师们精于传承,勇于创新,不断提升神农陶的艺术品质。她们的工具大多是自己磨制的,刀锋利、弹性好、刚性足。在雕刻的时候一刀下去不能回刀,雕刻中间刀上不能留下一点泥印,必须要做到刀刀利索。这都要靠多年的积累、沉淀和修炼。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雕刻师傅们手上经常被磨破或刀伤,但她们无怨无悔地执著着、追求着、传承着;可颂可赞的是他们与汤老师还一起义务培养了一期又一期的实习大学生,让黑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接下来请大家上二楼到我们的体验区体验(陶艺体验30分钟),亲自体验一下做陶的感觉。
介绍有关黄河的解说词300字
大叫好,很荣幸与大家见面!接下来就有我来向大家介绍黄河瀑布!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
壶口瀑布的宽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是,宽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扩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间.
瀑布下方,在连接山西、陕西的七郎窝大桥,瀑布与大桥相映,形成一道诱人景观.近年来,壶口瀑布已成为中华壮士“飞黄”的圣地,继柯受良驾汽车飞黄成功后,朱朝晖又成功地驾驶摩托车在这里飞越黄河.
关于壶口瀑布,民间有众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禹凿孟门.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水流到壶口,因受孟门山堵阻,平阳一带常遭严重水灾.尧派鲧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细了解了壶口至龙门的地形,决定取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孟门山在龙门之北,治水便从孟门山开始.
现在可以自由活动,请大家注意安全,现在又我想大家介绍几项安全事项1、不要跨过警戒线!2、参观游览请注意安全,小心突涨水或凌汛.3、请您在的安全区域内参观游览,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一个小时后就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山西省八大怪到底是什么?
朋友,山西省八大怪之首是山西陈醋一道菜。山西人无不食醋,无醋不欢,也难怪被人们称作老醯儿了。山西人吃饭必少不了醋,否则吃起来无滋无味,味如嚼蜡,就算在好的食知也素然无味了。
山西省八大怪之二是汾洒窝头把客待。在山西地区盛产玉米农作物,而窝头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喝的是去米糊糊,吃的是窝窝头以至于待客也是这样。
山西省八大怪之三是刀子削面比飞快。山西的刀削面称得上一绝!左手托着一团面,右手拿着薄薄的刀片,快速划动,银光闪烁之间,无娄宛若柳叶般的面翻飞而出,今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出锅,再淋上香喷喷的浇头。
山西省八大怪之四是烙饼要用石头块。这种石头是河滩里被水冲刷圆滑的小石子,要先在铁锅里把石子炒热了,烙饼时把饼放在一边在铺上一层石子。几分钟后一张热乎乎,香喷喷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子饼就烙好了。
山西省八大怪之五路边灰土当煤卖。这是因为山西是产煤大省部分地区灰土里含有煤的原因。
山西省八大怪之六,土豆论麻贷。这是因为山西缺少蔬菜,吃菜以土豆,为主,但由于山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菜市场里卖着土豆,是装在麻贷里蹬三轮车拉着去菜市场卖的。
山西省八大怪之七山上掏洞把房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窑洞是过去最常见的居住形式。山西人利用高原地形,就地取材,依地势凿洞而居。居住在窑洞里既可避风雨,又冬暖夏凉,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山西省八大怪之尾是新娘盖头给驴盖。山西人与陕西人通婚时,要渡过黄河,过去没有 汽车 ,只有坐小毛驴。到了河岸边,要把毛驴牵到船上过河,为了防止小毛驴害怕,新娘就把自己的盖头盖在小毛驴的脑贷上,等过了河后再摘下盖在自己头上。
这就是山西省的八大怪。
第一怪:路边灰土当煤卖
山西拥有丰富的,其中煤就是众多里的一项,这里的煤质优良,产煤量大,这里有产煤大省之称,在这里我们随处可见煤炭,就连路边的灰土都可以拿来当煤卖。但是在生产众多的煤的同时,给这里带来的影响就是污染严重。
第二怪:山西陈醋一道菜
我们都知道山西的特产陈醋,这里盛产的陈醋可以使我们健胃、生津、养颜、 养生 等,来到山西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在饭店还是在家中,随处可见山西陈醋。
第三怪:汾酒窝头把客待
在山西有用汾酒、窝头来代客,汾酒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味道香醇。这里用名酒代客体现了山西人热情好客的特点,这里的窝窝头是用玉米面做的,玉米面的窝窝头味道香甜,还很有营养。
第四怪:刀子削面比飞快
山西人喜爱吃面食,所以这里的刀削面很出名,而刀子削面比飞快体现了山西刀削面在技术方面的水平。游客来到山西就会发现这里大街小巷有很多的刀削面馆,在这些刀削面馆里我们就能观赏到刀子削面的技术了。
第五怪:烧饼要用石头块
石子饼是山西特有的 美食 ,烧饼要用石头块就是说在烙饼的时候,先用铁锅在石头上烘热,然后在把饼放在上边,之后在铺上一层石子就可以了。这里的石子饼十分美味,吃在嘴里香脆可口。
第六怪:土豆论麻袋
由于山西的雨水少,并且还帮有干燥,所以这里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很少,土豆和是这里盛产最多的食物,所以这里每户的主要重的蔬菜就是土豆和,时间长了就有了土豆论麻袋的说法。
第七怪:山上挖洞当房盖
山上挖洞当房盖形容了山西人就地取材,根据这里的地势建造的窑洞。突出了山西的地理特点,同时又显示出山西人民的智慧。
第八怪:新娘盖头给驴戴
新娘盖头给驴戴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节省美德,同时又展现了山西商贾的经商之道,新娘盖头给驴戴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在古时有秦晋之好的说法,山西人和陕西人联婚,需要乘船到达黄河对岸,才能到达,但是在古时人们的交通工具只有小毛驴,为了防止小毛驴在过黄河的时候惊道,是船体不稳,所以新娘里就把自己头上的盖头拿下来给小毛驴盖上,等到了黄河对岸,在取回盖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就有了新娘盖头给驴戴的说法。
路边灰土当煤卖,山西陈醋一道菜;
汾酒窝头把客待,土豆论麻袋;
刀子削面比飞快,石头当作烧饼卖;
山上打洞当房盖,新娘子的盖头给驴带。
山西八大怪是:
1、杏花村汾酒把客待,好客的山西人遇到有亲朋好友到来时,会把珍藏多年的汾酒拿出来招待客人,山西汾酒,源远流长,“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是真实的写照。
2、老陈醋也算一道菜,山西陈醋,享誉天下,山西人酷爱陈醋是出了名的,顿顿吃饭都离不开。
3、土豆论麻袋,山西冬季气候寒冷,晋中平原土地肥沃,盛产土豆,价格便宜,山西人储备冬季食物买卖土豆时,省去了过秤手续,直接用袋计价,比如我买5袋土豆,6袋。
4、刀削面比飞刀快,吃过刀削面的人都知道,那师傅削面的速度堪比飞刀,简直是在玩杂技。
5、烙饼用的是石头块,用炒热了的石块来烙饼,是山西人的一明和一大特色。
6、墙上挖洞就把房盖,在黄土坡上挖洞后再盖房子,节约成本,冬暖夏凉。
7、路边灰土当煤卖,山西煤矿丰富,许多地方都有露天矿。
8、新娘的盖头给驴盖,山西姑娘出嫁时,遇到过河驴会害怕和晕船,这时新娘便会用自己的红盖头把驴子的头盖上。
山西八怪是:第一,房子屋檐半边盖。第二,路边灰土当煤卖。第三,烙饼还有石头块。第四,老陈醋也算一道菜。第五,汾酒窝头把客待。第六,土豆论麻袋卖。第七新娘盖头给驴盖。第八,刀削面还比飞刀快。
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太原是唐王朝起家的地方,唐高祖李渊曾是太原留守,他和几个儿子在太原起义,很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三百多年的唐王朝。
山西人杰地灵,除了这些以外,民间还流传着山西“八大怪”之说,有的甚至编成了顺口溜,比如:
汾酒窝头把客待,老陈醋也算一道菜。
土豆论麻袋,刀削面要比飞刀快。
烙饼用的是石头块,墙上挖洞就把房盖。
路边的灰土当煤卖,新娘的盖头给驴盖。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山西的汾酒很出名,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凡是到过山西 旅游 的朋友,都会发现到都是“杏花村酒”的招牌。汾酒的特点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回味无穷。
有道是“好酒还需配好菜”,山西人很实在,他们认为窝头粗粮很 养生 ,于是就拿出窝头当下酒菜。
其实这是不拿你当外人的表现,吃窝头确实对胃有好处,可以缓解喝酒后酒精对胃的刺激。
山西人除了爱吃窝头外,最爱吃的其实是老陈醋,民间有句话叫做“山西老心爱吃醋,腰里悬着醋葫芦”。老陈醋成了一道下酒菜,意思是山西人爱吃醋就像爱喝汾酒一样。
“土豆论麻袋”, 意思是说山西这个地方适合种土豆和,日照时间长,土豆和既好吃又便宜,所以都是论麻袋卖。
“ 刀削面比飞刀快” ,山西这个地方山多平原少,相对河北来说小麦很少。山西的面粉都是从河北等地进来的。
别看山西面粉少,但是山西的面食很丰富,比如旦旦面、面疙瘩、山西拉面、刀削面等。
说到刀削面,这是山西特有的一种风味。做面师傅刀法精熟,把面团放在脑袋上,根本就不用看,双手飞快的削着,面片像蝴蝶一样纷纷落到锅里,吃面的同时还能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
“烙饼用的石头块” ,这是山西“石子饼”的传统做法,首先把石子在锅里炒热,然后把饼放在上面,再铺一层石子儿,纯手工制作,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墙上挖洞就把房盖” ,这是山西窑洞的传统建筑,山西人建窑洞的时候,都是就着山坡挖洞,然后在洞里面砌砖,这种窑洞冬暖夏凉,是过去人们居住的房子。
“路边的灰土当煤卖”, 意思是说山西这个地方煤矿很多,矿产很丰富,路旁到处都是煤灰。
这也说明过去山西环境确实不好,到处是煤灰。到了冬天,人们就去道边儿拉煤灰做成煤球取暖。有些人就把这些煤灰制成煤球进行售卖。
当然了,到现在这种环境可不是炫耀的资本。
“新娘的盖头给驴盖”, 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在过去山西人和陕西人通婚的多。有句话叫做“秦晋之好”,说的就是百里秦川和山西有通婚的 历史 。
山西新娘骑着驴要嫁到陕西去,中间要坐渡船,为了防止毛驴坐船怕水,新娘就把盖头取下来盖到的驴头上。
等下了船,新娘再把盖头盖在自己头上,骑上毛驴继续赶路。于是就有了“新娘把盖头给驴盖”的说法。
文/秉烛读春秋
山西八大怪之一
面食品总吃不尽,在山西居然连米饭都找不到,主食是面,菜也是面,号称三百余种可能略有夸张,但写进菜单有据可查的也有几十种了。至于面食的味道,如“赛螃蟹”不过是鸡蛋,面食作得再花哨也不如真正的菜好吃,栲栳栳、碗秃子、搓鱼鱼、猫耳朵、擦尖儿……名字不同的味道的确也各有不同,但都没有炸酱面好吃。
山西八大怪之二
罐子拔在脑门上。拔“脑门儿罐子”的人以妇女和儿童居多,很少看见成年男子。后来才听说这样拔罐子去火,但这要是玩不熟练,岂不要火烧眉毛了?
山西八大怪之三
厕所标牌,实厕所仅以门上的标牌区分,一种如同布鲁塞尔著名的小童雕像,一种是一个坐在圆柱形器物上。这只是在太原的一家饭馆见过,不知别的地方还有没有。
山西八大怪之四
古城儿童真豪爽。刚在平遥的古城墙上走了会儿,天还亮着,见到一帮小孩儿迎面走过来,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当先一人一手持枪,一手拿烟,忽然抬手朝城下来了一梭子,随后猛吸一口烟,大踏步而去。如此小儿竟这样威猛,不由使人佩服此地民风之强悍。
山西八大怪之五
城墙上去下不来。平遥四面城墙有一个门不开放,弄不清楚,上了城墙会下不来。实在没招了,要给城墙办公室打电话。
山西八大怪之六
晋祠小贩叫呱呱。太原晋祠到冬天冷清,个体导游比游客都多,有的轮番上阵,有的持续进攻,有的跟着游客自顾自的念解说词。好容易摆脱了一批,又见前方七、八个人走了上来,他们手里都拿个小东西,果然他们以扇状阵势逼近了,突然同时发出呱呱的声音,原来他们拿的是个小泥坨儿,下面连根绳,一拽就发出蛙鸣,这就是晋祠特产吗?
山西八大怪之七
三轮前后都能骑。平遥县衙奔火车站去,路边有个骑三轮的大爷,他和另外一人又组装出一辆三轮车,这车往前往后都能蹬,看来是一档二挡了。
山西八大怪之八
的士前排坐妇女。太原的出租真便宜,三厢富康4公里起步7块,前面贴一条子:前排只准妇女儿童乘坐,晚7点到早6点必须双人营运。
个人认为,山西陈醋一道菜这个不对,陈醋在山西,可以是调料,也可以是饮料,但就不是“一道菜”,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有“陕西辣子一道菜”的说法呢?告诉你,辣子在陕西,可以用来当调味料,放进面里、凉菜里、凉皮里。也可以夹在馍里面,就这么吃,你可能还问:那有没有别的菜呢?没有了,菜就是辣子,夹在馍里。
1.老陈醋是一道菜,2.,土豆装麻袋,3.窑洞上面种着菜,4.腰里扎着红腰带,5.黄土当着煤泥卖,6.盖头盖着驴脑袋,7.刀削面比的快,8.烙饼烙在石块上,山西八大怪
山,陕相连,语言类似,也有几怪借机说说,房子一面盖,手帕头上盖,架子车驴在外,老婆上树比猴快,面条象皮带,毛肚手巾扎起来,盐拌辣子上等菜,吃水井绳抬不来,还有记不清了,都是插队时的记忆。
急!!!!马上就要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晋词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王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最为有名。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这个殿最著名的艺术品是42尊侍女的泥塑。这些“侍者”,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塑像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姿态自然。而从她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由于长期禁锢在宫廷之中,这些侍女们的青春为哀怨、厌抑之情所笼罩,这组宋代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鱼沼飞梁 ”,这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在圣母殿前。鱼沼是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因古时池中多鱼,故名鱼沼。池中立34根小八角形古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据说,这种十字形桥式,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
美丽的晋祠 文章
1、简要介绍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处理字词:
轩榭xiè 皴裂cūn 虬枝qiú 璀璨cuǐ càn
须髯rán 老妪yù 荫护yìn 瀛胜楼yíng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
找三位同学和老师合作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晋祠。)
2、 晋祠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3、 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以板书形式归纳)
(2——5节)优美的自然风景
(6——11节)悠久的历史文物
(二)研读2——5节
1、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2、 晋祠的山美在哪里?这里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比喻、拟人,形象地说明了山的特点。)
3、 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说,后总说。语段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蔽下给人的感受。)
B、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C、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左扭柏。)
D、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
(文章用了两个比喻句来说明“左扭柏”挺拔高大的形象和左扭的特点。)
E、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烟”改为“地下冒起的一股烟”行不行?
(在第一个比喻句中,“旋”不能改为“冒”。因为“冒”表示这股“烟”细小,而“旋”表示粗大,紧凑,并向一个方向转,突出其高大、左扭的特点。)
F、与这个“旋”字相呼应的有哪两个字?
(这个“旋”字又和“拧”“绳”呼应,形象而传神。)
4、 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写晋祠的“水”的特点有哪些?哪个特点写得最详细,哪个特点几乎没有专门写出来,但又可以从其他特点的介绍中体会到?
(多清静柔。)
B、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溪。石间细流脉脉……林中碧波闪闪……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
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C、在写“多”和“柔”着两个特点是,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D、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说明水的静。)
E、为什么说“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说明水多。)
F、这段文字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你是怎样理解最后的“总”?
(作者借助修辞手法,运用优美的句式表写说明晋祠水的特征,然而最美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三)研读6——11节
1、 晋祠的自然风景很美,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咱们先来看三绝之首----圣母殿。
精读第七段,讨论下面问题:
A、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
(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B、从这五个方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圣母殿的?
C、本段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圣母殿及42个侍女泥塑是我国现存泥塑中的珍品?
(第7节最后一句。)
D、补充: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这组国内罕见的侍女群像,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的深刻构思。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她们之间的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
侍女们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艺术却把她们真实、永远地再现给了后人。告诉我们,在1000年前,有这样一些人就是这样地生活着。不朽的艺术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神奇,这就是晋祠宋塑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
2、 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生动,精巧。)
3、 精读第九段,讨论:
A、“飞梁”指什么?哪句话可以解释?(十字形的桥。)
B、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补充: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
对于飞梁,古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最初崛山多福寺创建时,因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台山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念其心诚,施一锦盒,再三叮嘱,不到崛山中不得打开。山僧一路艰辛,走到上兰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开一小缝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突然两条小龙腾空而去,一条就落到上兰村窦大夫遇难处,变成鱼沼。最后还是苦了崛山,没水。山僧气得将锦盒扔在施工现场,还算不错,锦盒掉到石缝中,居然变成一个浅浅水井。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这一浅池为生活用水。
4、 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5、 圆中小品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极具匠心。举例子。)
三、小结
1、 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介绍自然风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历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顺序。)
2、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中,由于说明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加以区分,说明文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平实性说明文,包括说明事物内容、历史、情状的介绍性说明文,解释事物存在和发展道理的阐释性说明文,简述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叙述性说明文等,另一种是文艺性说明文,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所撰写的说明性文章,包括知识小品、科普读物、名胜古迹解说词等。《晋祠》就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3、小结: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由于建筑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时代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今天,我们欣赏了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领略晋祠的环境和建筑的美丽风。
2、学生能够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
3、初步掌握说明类小品文的写作特点: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重点难点:讲析课文的主体部分“三美”“三绝”
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
教学设想:
教师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做一次虚拟旅游,使课文、图画、相结合,带领学生游览山西著名的风景名胜——晋祠,通过解读课文,配合图像和资料,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晋祠的美和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产生对历史古迹的喜爱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黄河河套地区河东河西的秦晋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沧桑变幻,但不变的是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遗迹,给我们后世子孙提供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今天,让我们在历史的隧道里穿梭,寻找祖先的痕迹,聆听祖先的故事——
同学列举你所了解华夏文明、历史古迹
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陕西法门寺地藏秘宫……
上下五千年,泱泱我中华,一处又一处的历史古迹,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显示着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结晶。
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山西太原,游览一处名胜古迹——晋祠,一起去领略一下古老晋祠的美丽风。
二、出示教学目标
准备好了么?那么就跟我出发——
三、学习课文:
1、 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剪桐封弟” 《史记 晋世家》第九篇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灭殷7年以后(公元前1046——前1042年),因病去世。他的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姬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姬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
成王继位初上,下属诸侯国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盛大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七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叔虞的儿子燮将国号“唐”改称为“晋”,祠堂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2、“剪桐封弟”的故事讲述了晋祠的由来,接着我们一起学习山西作家梁衡为美丽的晋祠撰写的文章《晋祠》。师生朗读课文。
3、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