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尔出版了哪部书,丹皮尔游记攻略
1.笛福的生平、简介
这本书以三分之一写到中国,主要集中在以下话题(以出现次数多少排列):各种娱乐(包括音乐、舞蹈、斗鹌鹑、戏剧、杂技、焰火、打猎等)、康熙帝、礼仪和各种生活习俗、建筑街道城墙及其他城市建设、人民的性格、制造业(瓷器、丝绸、冶金、陶器、印染、漆器等)和中国四大发明、山川地理和植被、中国历史和传说、长城、妇女、军事、宗教、科学和医药等等。两处提到在中国北方刚刚发生的地震,还有孔子、弃婴、小脚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各提到一次。 贝尔在前言里说:“大体说来,我呈给大家的是那些当时似乎值得观察的事物,并没有旅行者经常被认为的那样通过夸张、编造来刻意美化它们。”因此,作者主要用了日记这样平实的文体和叙事,但他还是力争推陈出新,力排大而无当和陈词滥调。 如果从贝尔来华的时间(1720-1721)前后来看,“中国热”正席卷欧陆和英伦,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是赞誉和仰慕,此前来中国并留下游记的英国人芒德和丹皮尔的态度也基本如此。但就在中国成为英国的时尚与楷模时,就有一些具有批评怀疑精神的英国文人起来发出相反的声音,其中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鲁宾逊漂流记》(第二部)中对中国的批判就是突出的例证。再如果从贝尔的这部旅行记的出版时间(1763)来看,此时“中国热”已经消退,关于中国的舆论也发生了转变,对中国的批评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如较早的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就是其中典型。但舆论总是多元的,“众声喧哗”还是不能完全淹没“悄悄细语”,你看,就在这一年,哥德斯密出版了《世界公民》,用中国的文明德政来抨击英国社会的不合理。以上就是贝尔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出版时英国关于中国看法的背景。 那么,贝尔对中国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17、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妇女的地位及宗教信仰多持批评态度,贝尔却有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同意西方普遍认为的中国军事力量薄弱,经观察后认为中国的火炮质量一点也不比西方差、军队人数众多、队列整齐而且很有纪律性。西方人来中国,一般对中国妇女特别关注,主要是妇女在中国难得一见,而且在他们的观念中妇女的地位可以显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贝尔同样在书中多处描写中国妇女。他也知道中国妇女裹小脚、蓄指甲、主要活动空间在家里,而且还有不少沦为娼妓等;他甚至还亲自碰到这样一件“怪事”,即一位邀请他登门做客的中国绅士,酒足饭饱后竟提出要用自己的妻妾女儿进一步“招待”他这位英国贵宾!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认为中国女士除“容颜娇好”外,还具有“良好品质”,而且相信中国人“对各种地位的妇女的良好待遇值得世人模仿”。在贝尔前面的两位英国旅行者均认为中国的宗教无非是低级的偶像崇拜,但他却认为“这些和尚(或者道士?)并不迷信,这从他们对于庙里的偶像并不顶礼膜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还通过研究二手材料指出,中国的宗教其实是多元并存的,祭天祭孔祭祖先、佛教道教天主教犹太教回教甚至无神论者均有,他摆了事实后并不作评论,而且避免以西方人普遍认同的非基督教民族均应得到救赎为看问题的标准。当然,贝尔也不总是与当时英国对中国的普遍看法唱反调,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评价同样较低。如关于地震的起因,就认为中国人的解释“太荒唐”;还认为对发烧病人的治疗欠科学,结果会适得其反;但是他对在耶稣会士的指导以及康熙皇帝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天文学获得的成就非常赞赏。至于西方使团觐见中国皇帝的跪拜叩首礼仪,贝尔同样表达了批评的态度,但口气比起马戛尔尼使团时显然要温和得多了。 贝尔在整部游记里对中国评价最高的无疑是康熙帝及其臣民的性格。当然,他也承认中国普通百姓中也有不少“惯于欺诈”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性,但他马上就躬身自问,“中国人不同样也会发现精于此术的欧洲人吗”,而且认为中国多半是因为要报复欧洲人的欺诈才欺诈的。这些评价就与笛福、安森迥然相异。当然,贝尔不是对中国没有批评,他对中国官方限制他们在北京的自由就表示强烈不满,还对与18世纪衡量道德的重要标志“仁慈”和“善心”背道而驰的“弃婴”给予抨击。 像马可·波罗和很多欧洲的旅行者一样,贝尔多次赞扬北京街道的宽而且直,他进入中国北部后对所见的山川一直赞不绝口。他对这些特点的关注,与欧洲的许多城市街道往往以河流走向而弯曲,以教堂或广场反射而方向不正,以及贝尔的故乡苏格兰大多为荒山野岭自然条件恶劣等等有密切关系。游记作者总是对与自己祖国、家乡大相径庭的东西给予特殊关注的。当然,就材料的准确性而言,贝尔的旅行记不是没有缺陷,因为他的正式写作出版与观察时间相距40余年,即使他有当时的日记以及日后的知识作为依据或补充,但毕竟有时会靠不住,譬如他说中国长城建于600年前就与史实相距甚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何尝不是一个佐证,即贝尔在游历中国40年后出版的游记确实是他当时的见闻为基础的,而不是严肃的专著(1763年在英国应该很容易查到长城的实际历史),更不是其他人根据二手材料捉刀代笔的。诸如此类的不完美也正说明了可读性是游记作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实这也差不多是游记的魅力所在。
笛福的生平、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人物为鲁滨逊和bai星期五,人物介绍和关系如下:
1、鲁滨逊,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本可以依靠殷实的家产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但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当上了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遭遇船难而流落荒岛。
鲁滨逊在自治的日历星期五这一天,救下了食人族男孩,并为他取名星期五,随着两个人的朝夕相处,两人发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谊;
2、星期五,是一个野人,有一次在沙滩上差点被另一个部落的野人吃掉,被鲁滨逊所救,做了鲁滨逊的助手,让鲁滨逊圆了归家梦,是一个朴素、忠诚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
鲁宾逊
扩展资料:
鲁宾逊·克鲁索乘船离家出走后,先是被海盗袭击,又在巴西开了一个种植园。后来,他在委内瑞拉的奥利诺科河口遭遇船难,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他游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上,靠从附近的一些沉船上的残骸中捡工具和生活用品建造了一个舒适的家。
后来食人者袭击了这个小岛,在他们准备吃掉一个年轻野人的时候,克鲁索救下了他并给他起名叫星期五,这个野人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后来他们被救,克鲁索把星期五带回了英格兰。
这个故事取材于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遇险经历以及威廉·丹皮尔所写的书。威廉·丹皮尔曾在营救赛尔科克的探险队中担任向导。
丹尼尔 笛福简介
张德文
2016-01-08分享收藏
(Daniel·Defoe 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中文名:丹尼尔·笛福外文名:Daniel·Defoe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伦敦出生日期:1660逝世日期:1731职业:作家代表作品:《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的沉思集》; 人物简介 在18世纪四大著名小说家中,丹尼尔·笛福是第一个,他所 丹尼尔·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 丹尼尔·笛福生于1660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以暴力取得政权,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斯图亚特王室又在英国复辟,笛福出生于一个小油烛商人的家庭,属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封建统治。笛福28岁那年,即1688年,资产阶级又赶走了斯图亚特王室,重新掌了权,他一面经商,一面从事政治活动,写下不少小册子。因为有的书和演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曾先后三、四次被关进监狱。59岁时,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是以一件真事为素材写成的。200多年前,有一个苏格人塞尔柯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尔柯克因为和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古拉丁美洲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塞尔柯克心情很坏,但后来慢慢地习惯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头和羊皮盖了两间小房子,拿钉子做针,把破袜子拆开来做线,用来缝东西。他在无人荒岛上生活两年四个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国航海家把他救离了海岛,塞尔柯克回到苏格兰后,经常在酒店里向人们讲述他不平凡的经历。后来,笛福就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此书。继《鲁滨逊漂流记》后,又写了许多小说,比较有名的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罗克查娜》、《伦敦大疫记》、《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等。但他终生没有混入当时有名的文人圈子里。这些文人出身的社会地位比他高。他一生贫困潦倒,临死前为了避债不得不离家藏起来。 编辑本段概述 丹尼尔·笛福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 丹尼尔·笛福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出生于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 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历,经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由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结果,笛福数次入狱,在监狱里呆了不少年。 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 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鲁滨逊漂流记》。25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 《鲁滨孙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及另外两本写鲁滨逊的小说,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笛福去世,终年71岁。像生活在荒岛上长达28年之久的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一样,他孤独而又恐慌。 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大陆各国经商。 1685年参加蒙茅斯公爵领导反对天主教国王的叛乱;1688年荷兰信奉新教的威廉率军登陆英国,继承英国王位,笛福参加了他的军队。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1698年他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学等。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此诗连印9版。 1702年发表政论《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笔巧妙,开始竟未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被发觉,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却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在狱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1703),讽刺法律不公。 编辑本段经历 丹尼尔·笛福 1704年他为辉格党魁哈利办《评论》杂志,主要为哈利的英格兰——苏格兰联合政策 丹尼尔·笛福争取支持。此后11年间他一直往来于英格兰、苏格兰之间,充当哈利及其继任者托利派戈多尔芬的秘密情报员,搜集舆论。在此期间,他又因写文章而短期入狱。但从未终止为辉格党当政者搜集情报,办报,写文章。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4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均1722)和《罗克萨娜》(1724)。此外他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如《聋哑卜人坎贝尔传》(1720)、《彼得大帝纪》(1723);几部国内外游记,如《新环球游记》(1724)、《罗伯茨船长四次旅行记》(1726)、《不列颠全岛纪游》(1724~1727,3卷,导游性质)。他还有几部关于经商的书,如《经商全书》(1726)、《英国商业方略》(1728)和《使伦敦成为世界最繁荣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国绅士全书》则在他死后于1890年刊印。他的小说以《鲁宾孙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据说笛福曾与26家杂志有联系,有人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论册子,共达250种,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写城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如《维尔夫人显灵纪实》(1706)对一个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报道;《瘟疫年纪事》(1722)写1665年伦敦大瘟疫,把这场鼠疫的发生、传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数字、逃疫的景况写得如身临其境。当时法国马赛鼠疫流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笛福的作品满足了市民对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的代表作。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此外还有续集。第二部写他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又视察巴西种植园,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则是一部道德说教的作品。 《辛格尔顿船长》写主人公幼年被绑架,当了海盗,在非洲和东方冒险致富的故事。《摩尔?弗兰德斯》有人认为是笛福最好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女贼的女儿,出生在监狱,被一个好心肠的市长收养。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结婚和偷窃为生,被判刑发配到美洲弗吉尼亚,与一前夫经营种植园终其一生。《杰克上校》写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沦为小偷,当过兵,被贩卖到弗吉尼亚,最后成为种植园主,回到英国。《罗克萨娜》的主人公是法国新教徒的女儿,流落在英国,嫁给了伦敦一个酒商,被遗弃,在英、法、荷等地沦为妓女,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社会不容许这种人出头,他或她只好不择手段,干一系列欺骗、盗窃以至出卖肉体的勾当。作者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编辑本段成名作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丹尼尔·笛福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山羊,海龟,海鸟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虽然这样,鲁滨孙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 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8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都是人骨,生过火, 丹尼尔·笛福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6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鲁滨逊把被救的土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孙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发现船上的水手发生了叛乱,绑架了船长,把船长、船副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